close

史蒂芬史匹柏曾說過他在遇到瓶頸時,為了回到初衷,會不斷回去看四部電影:阿拉伯的勞倫斯、搜索者、七武士和風雲人物。對我來說,計程車司機也讓我有這種感覺。

從去年金馬影展第一次看見此片算起,我已經看五遍了,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,更因此催生了幾個故事構想。最近對於編劇和電影製作也有比較多的認知,所以昨天再看了一遍,發現更多有趣的地方。

整片可說是近似第一人稱觀點和三幕劇的結構,觀眾就像後座的乘客,靜靜地看著他四處流暢,訴說他的自白。經過越戰殘酷洗禮的崔維斯,回到現代都市生活,拖著疲憊的身軀賺血汗錢,他鄙視街上形形色色的人渣(也間接暗示他對黑人的歧視和敵意)。他渴求融入人群(第一個內在目的),所以他開始追求貝西(外在目的),但他另類的生活習慣(色情影院)讓他受挫。孤僻的崔維斯找不到發洩的管道,同時他覺得他得在這個腐敗的都市中有所做為(第二個內在目的),遇到雛妓後,他決定要伸張他自己的正義(第二個外在目的),救出雛妓。  

然而,透過一些細節處理,我們看到崔維斯恐怖的一面。  

整部片唯一沒有崔維斯的戲,是皮條客和雛妓跳舞,皮條客輕聲述說著對她的愛,這段話看似是對崔維斯的反駁(因為不是崔維斯的觀點),好像讓人覺得他是真的愛她,但隨即被尖銳的配樂干擾,切換到崔維斯在黑暗中打靶的畫面,他 絲毫不管其他人,包括雛妓的感受(近乎全黑的畫面象徵他的盲目),只顧著打倒所謂的壞人。其實導演馬丁史柯西斯在史柯西斯論史柯西斯提到,他原本把皮條客設定為黑人,這和崔維斯的設定(不喜歡黑人)及目的(殺掉皮條客)更加貼切,但為了避免風波,導演只能改為白人。這很可惜,我比較喜歡這樣的設定。

經過結尾的槍戰後,媒體不斷讚賞崔維斯的行為,貝西也來向他示好。崔維斯最後初步完成他內在和外在的目的,也改變自己,照理說是個正向結局(就像現今許多主角行俠仗義的三幕劇電影),但觀眾知道媒體和貝西不了解崔維斯只是想發洩自己(訴諸自己的正義),反倒催生崔維斯他錯誤的觀念,最後透過配樂的變化,暗示整片驚悚的結局。

整片的配樂大部分都是將主題曲(註1) 做些微改變,沉重的鼓聲象徵崔維斯憤世嫉俗,優雅、孤寂的爵士喇叭聲代表他對愛情、融入群體的渴望。最後在結局( 註2),配樂有一小段突然瞬間變得弔詭。崔維斯要繼續完成自己的目的,所以他透過後照鏡發現下一個"敵人"

這位英雄即將繼續伸張他的"正義"

註1:

 

註2:注意2:43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計程車司機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w78530 的頭像
    dw78530

    自得其樂的一言堂

    dw7853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